请输入关键字
EN
赶紧收藏!一秒治愈,来这里太解压~
时间:2025.04.13

牛街,作为北京最具烟火气的街区之一,深藏着老胡同的深厚底蕴,也承载着百年传承的地道美食。

这里不仅有隐于市井的名人故居,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老字号小吃,是京城人念念不忘的宝藏之地。

在一个说走就走的日子,我们一起去牛街感受烟火气!


第一站:菜市口地铁站——谭嗣同故居


从菜市口地铁出来,没走多远就是谭嗣同故居。谭嗣同故居地址写的是北半截胡同,一路找过去,发现北半截胡同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条南半截胡同。

走到这座当年谭嗣同住过的院落,发现这里已经成为大杂院,只有在大门一侧的墙壁上,留有一块匾额大的标识,写着“谭嗣同故居”,上面有关于故居的简单介绍。

from clipboard

也许冲着谭嗣同的大名来此的人太多了,住在院子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见到偶尔有人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院子,便会主动说:“这就是谭嗣同故居,当年他居住在北套房,院里有一棵槐树,据说还是他亲手种的呢!您要是站在前面马路的天桥上,能看到这座院子的大概格局。”


第二站:烂缦胡同——寻找消失的会馆群


烂缦胡同与南半截胡同平行,虽然胡同的名字让人觉得浪漫,但这是一条非常低调的胡同,灰墙黑瓦,走在这里察觉不到任何繁华的端倪。

据说,烂缦胡同以前叫“烂面胡同”,在《燕都丛考》里有“烂面胡同亦作懒眠”的记载。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如今胡同内有六座会馆遗址,分别是65号的水月底、89号的湘乡会馆、97号的济南会馆、101号的湖南会馆、131号的东莞会馆和133号的常熟会馆,除了湖南会馆之外,其余五座会馆清一色变为大杂院。

from clipboard

一路找过来,如果不是看着门牌,肯定会自然而然地走过,因为即使走到这些院子前,也看不到一丝半点关于“这里曾经是座会馆,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的只言片语。只有在和当地住户聊天的时候,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才能说出“在清朝,胡同西有水月庵,东有广仁堂……”。


第三站:西砖胡同——平平淡淡中的岁月静好


这条胡同里没有名人故居,没有会馆,也没有拿着相机的游人。平淡无奇的胡同里,两边绿树成荫,难得的是有一小段路竟被树荫遮挡着,几个小孩就在这一方阴凉中玩耍,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胡同里的安静,让人不禁想起童年时光。

走在胡同里,碰见最多的是推着自行车的老人,他们应该就是这条胡同的住户。他们有的人车筐里放着青菜,有的人车后驮着小孩,熟人碰见相互打声招呼。

from clipboard

胡同里大多是简单的院子,有些人家的大门是油漆剥落的木门,木头暴露出来,被抚摸得光滑发亮。有的人家还开辟出一块小菜地,搭起一座小菜棚。菜棚下还摆着一盆盆常见却叫不出名儿的花草,自然随意,悠然自得,就如静好的岁月。


第四站:洪记小吃——开启清真美食


牛街每家店的队伍长短都不同,而洪记小吃店生意则异常火爆。

绕过人群,走到外面窗口的柜台前,透过玻璃看到各种熟食,羊头肉、牛肉粒、松肉、酱羊肉、牙签肉、牛蹄筋等,看得人口水直流。

而另一边小吃窗口,炸糕、驴打滚、豌豆黄、年糕、艾窝窝、糖卷果、糖火烧、椰丝糕等,色彩鲜艳,琳琅满目。

from clipboard

看完这么多丰盛的小吃后,走到店内,古朴简单,干净利落。坐下来,点了牛肉包子、牛肉粒、炸糕,据说这三样是这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皮薄肉满,热乎乎一口咬下去,瞬间满口肉香。牛肉粒饱满,肉质鲜嫩,很实在,味道纯正。

from clipboard

最赞的就是炸糕了,外皮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听着外壳的脆裂声,嘴里豆馅与面皮混合在一起,绵软酥香,层次鲜明,确实值得期待。


第五站:白记年糕与伊宝荷叶甑糕——大隐隐于市的美味


甑糕和年糕,“老北京”都知道的美味。拐进牛街西里的老胡同,白记年糕铺前永远排着蜿蜒的长队。白记年糕的特色是年糕、驴打滚、艾窝窝。

from clipboard

年糕是冷的,一块糯米面与豆沙反复相叠的年糕,上面点缀着切成细条的山楂糕,仅是白如膏脂的品相,就让人直咽口水。吃到嘴里口感更佳,黏性十足,但不粘牙,糯米面细腻润滑,红豆沙入口即化。

from clipboard

玻璃柜里码着层层叠叠的驴打滚,糯米皮裹着红豆沙馅,再撒上黄豆粉,仿佛裹着胡同里的烟火气。

最绝的是现切现卖的黄米年糕,黄澄澄的米糕里嵌着红枣和葡萄干,一刀切下去能看到晶莹的糖油纹路。咬一口,软糯的米香裹着枣泥的甜润在舌尖化开,老顾客总说:“这是小时候庙会的味道。”

原本是陕西特产的甑糕,要想在北京吃到这口儿,只有伊宝荷叶甑糕。这里的甑糕都是冒着热气出售的,软糯香甜,混合着糯米、蜜枣、红豆的味道。

from clipboard

第六站:法源寺——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从牛街南口西行三百米,青灰色的寺墙在市井喧嚣中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的古刹,历经五次更名,见证了安史之乱的烽火、辽金王朝的更迭,最终在雍正年间定名“法源寺”。

清朝,由于汉官和文人墨客大都寓居城南,所以法源寺便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游览聚会的地方,纪晓岚、顾炎武、龚自珍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法源寺别有一番意义。这里曾经是维新派人物聚集活动的重要场所,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经常在此聚会。

from clipboard

如今的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这里环境清幽,游人稀少,古树参天,殿宇间飘来袅袅的香气,几声清澈的鸟鸣让四周更显静谧,身处闹市却远离车马之喧,别有一番意境。

在春光明媚的四五月间,法源寺誉满京城的丁香花竞相开放,吸引得很多人接踵而来。


第七站:宣南书店·咖啡胡同——深处的精神栖居


从法源寺斑驳的红墙转身,沿着小巷漫步五分钟,拐入烂缦胡同北口,便看到宣南书店。这里昼夜不息,24小时静候来客——白日里飘散着咖啡与茶香,夜晚则流淌着微醺的醇厚气息。

这座由胡同老宅改造而成的复合空间,墙上摆满了书籍,复古而富有文艺气息。一楼是静谧的阅读区,人们或捧书沉思,或伏案书写,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悠缓而深邃。

from clipboard

傍晚时分,寻一处二楼靠窗的位置,端起一杯香醇的咖啡,轻尝一口丝滑的杏仁豆腐慕斯,透过窗看夕阳缓缓沉落。此刻,喧嚣的世界仿佛与己无关,只剩下书香、咖啡香与片刻的惬意时光。

从谭嗣同故居到法源寺,从隐秘的胡同会馆到热闹的清真小吃,每一站都充满惊喜与故事。最后,在宣南书店喝一杯咖啡,让这趟旅程在书香与静谧中画上完美句号。

这样的北京Citywalk,才是最真实、最有温度的打开方式。下次,不妨再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魅力!

如果你对这趟牛街之行意犹未尽,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美食风情和街巷故事,那么《遇见北京,这座城》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遇见北京,这座城》

藏羚羊旅行指南编辑部 编著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