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人》杂志刊发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文学题为《低毛利率时代,出版人必须直面的五大行业剧变》的文章,内容如下:
2024年的图书出版行业,寒意刺骨。开卷数据无情地揭示了行业的困局:零售市场码洋同比下滑1.52%,若剔除教辅教材,降幅更是扩大至4.83%;销售实洋也呈现2.69%的同比下跌,延续着2023年7.04%的颓势。接力出版社总经理白冰直言当下是其近40年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时刻。对于年轻出版人而言,如今做书就像在走钢丝。不借助大V带货,图书难以突破市场重围,销量和影响力提升举步维艰;而选择与大V合作,大力度折扣促销虽能换来一时流量,却往往导致成本倒挂,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行业寒冬的形成并非偶然。移动数字传媒时代的浪潮,彻底改写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和阅读习惯。2020—2022年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更是加速了这一变革进程。以纸媒为主的传统出版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时代之变。面对挑战,我们出版人必须读懂正在改写行业生存逻辑的五个真相,理解当下的市场环境,精准把握行业脉搏,主动拥抱变化,才能为未来发展找准方向,在行业变革中破局重生。
剧变一:手机屏幕正在“吃掉”纸质书,传统出版陷入“负增长旋涡”
移动数字传媒时代的浪潮,正重塑着人们的阅读版图。如今的阅读,早已告别“一本书、一杯茶”的固定模式,变得更加多元、移动、随机。视听阅读、多媒体阅读强势崛起,不断挤压着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5本,纸媒阅读人均时长仅23.38分钟。而人们每天花在互联网和手机上的时间,分别达到65.14分钟和106.52分钟。手机阅读已成为主流。
阅读习惯的颠覆性改变,让传统出版行业增速持续放缓,直至陷入负增长困局。回溯行业发展曲线,2012年堪称转折点——当年收入增长11.4%,次年便跌入个位数增长6.8%,此后更是一路下滑,到2019年增长仅1.1%。2011—2019年,传统出版行业平均复合增长率仅为2.71%,提前进入“低速时代”。2020年,受疫情冲击,行业收入首次出现11.2%的负增长,正式敲响警钟。从销售实洋角度看,开卷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2022年,由于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效应,市场出现短暂“回血”。然而,这种回升态势并未持续,到了2023年,销售实洋数据再次下滑,增速为-7.04%。进入2024年,市场依然未能扭转颓势,实洋增速为-2.69%,延续了此前的下行趋势。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数字出版行业的“狂飙突进”。2012年,其增长率高达40.4%,即便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增速仍达19.2%,超过2019年的18.6%。2011—2020年,数字出版行业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6.93%,堪称出版界的“增长神话”。从行业销售版图来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攻防战”结果渐显:2011年,传统出版还占据91%的市场份额,到2019年就缩水至66%,2023年更是跌破53%;而数字出版从9%的“小透明”,一路逆袭,2023年占比逼近47%,短短12年,几乎与传统出版平分秋色。(见图表1)。
图表1: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收入占比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当指尖滑动替代书页翻动,当数字内容占领阅读高地,传统出版行业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进入负增长的时代。对于出版人而言,这不仅是行业的寒冬,更是一场关乎转型与突围的关键战役——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破局重生,将决定着传统出版行业的未来走向。如何在负增长旋涡中锚定新航向,或许正是我们这代出版人改写行业剧本的关键契机。
剧变二:图书销售“主战场”转移,线上销售逆袭成主角
移动数字传媒时代,移动互联技术就像给上网装了加速器,让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一路飙升,上网大军规模越来越庞大。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的数据很有说服力: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61.2%,其中99.1%的人用手机上网。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更是让全行业加速互联网化,到2024年12月,网民规模涨到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8.6%,手机上网占比高达99.7%。(见图表2)
图表2:我国网民规模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全民上网时代的到来,大家的购物习惯也跟着变天了,买书这件事早已从“逛书店”变成“刷手机”。电商发展势如破竹,带动图书销售向线上迁移。图书作为有明确统一定价的标准品,线上买和线下买品质无差别,而且线上购书又方便又便宜,谁能拒绝呢?所以大家纷纷转向线上买书,线上平台妥妥成了图书零售的“顶流”。
2012年对图书出版行业来说是个关键转折点,线下渠道销售首次出现1.05% 的负增长,而线上销售却像开了挂,增长高达44.4%,京东图书销售额直接突破15亿元。从这以后,线上图书销售一路高歌猛进,开卷数据显示,2012—2019年,线上平台图书销售增长率长期在20%以上高位运行。2021年受疫情影响,增长率虽趋于平稳,但也实现了7.3%的正增长。再看实体门店,2012年之后销售就像坐过山车,多数时候是低增长甚至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冲击,同比下降33.8%,2021年借着2020年低基数的劲儿,增速为4.1%,可2022年又大幅下降37.2%,下降势头一直延续到2024年。(见图表3)
线上线下销售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线上销售占比不断创新高。2012年线上平台销售码洋占比才28%,之后每年平均增速超25%,2016年占比达到52.1%,首次超过实体门店,2021年提升至75.6%,2022年达到81.6%,2024年更是涨到86%。线上平台在图书零售市场稳稳坐上了主渠道的“C位”。(见图表4)
图表3:实体店与线上平台销售码洋增速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
图表4:实体门店和线上渠道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
剧变三:从“人找书”到“书找人”,内容电商重构营销生态
从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到2023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像摁下了加速键,媒体融合大踏步闯进深水区。数字化、智能化就像两个魔法手,不停催生新的传播玩法,让媒体融合成了挡不住的大趋势。
传统媒体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这四大传统媒体,现在像好兄弟一样抱团,职业界限和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融媒体成为数字时代的主力选手。在融媒体平台这个大舞台上,单一媒体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现在靠的是多媒体组团打天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手段、价值全面升级,真正实现了内容信息的“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开始深度融合。新媒体作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凭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十八般武艺,实现了即时、互动、个性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老套路。它互动性强,个性化足,成本还低,一出场就圈粉无数,发展速度飞快。出版传媒行业紧跟潮流,聚焦数字化转型,打造出移动化、视频化的全新传播矩阵,构建起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使线上数字化媒体运营能力大幅提升。
融媒体还在不断升级进化,向着智媒体大步迈进。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提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就像神助攻,加速推进媒体传播“智能化”,重新搭建起与用户的新连接,把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彻底“翻新”,带领媒体融合进入虚实共融、人机共生的智媒体新阶段,让媒体融合建设踏上了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电商如同黑马般崛起,出版业正式踏入内容电商时代。短视频、直播、AR/VR等丰富的新媒体内容形式,加上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多样的传播渠道,让内容电商自带超强社交属性。它强调用户参与,互动性拉满,信息传播又快又广,成本还低,还能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图书从“标准化商品”回归“内容产品”。特别是00后已成为购书主力,他们更爱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来获取图书信息,作者直播签售、沉浸式书单推荐、读者共创内容,直播这种形式更是能让用户直接和作者、出版社互动,深入了解图书内容,互动体验感强,极大促进购买决策。当00后在抖音直播间跟着博主拆书,当AR试读视频在小红书刷屏,内容电商的渠道红利正在加快释放;传统电商增长慢慢踩下了刹车,而抖音等内容电商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2024年在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份额接近30%,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开卷数据更是亮眼:2022年新媒体电商图书零售码洋同比增长42.86%,占比16.4%;2023年同比增长70.1%,占比飙升至26.67%;2024年在整体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依然保持27.61%的高速增长,占比达到30.38%,成为唯一保持正增长的销售渠道,三年时间从“补充渠道”逆袭成“增长引擎”。这一连串的数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出版业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内容电商时代,营销生态和运营逻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剧变四:盈利模式大转型,出版业进入“头部制胜”新时代
当线上平台成为图书销售的主阵地,传统出版业的游戏规则正被彻底改写。在电商的世界里,一场关于“陈列” 的悖论正在上演——理论上,线上平台拥有近乎无限的展陈空间,每一本书都有机会被陈列,且能加载海量信息。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头:消费者很难有“逛书店”的闲适感,大多带着明确目的搜索下单,真正能触及的页面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网络平台“无限陈列空间”与“稀缺有效页面”的悖论。
这种悖论催生了严重的“营销依赖”。试想,一本没有营销加持的书,就像淹没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舢板,潜在读者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平台也不会主动把它推到稀缺的黄金页面上。在电商世界里,“无营销即无销售”成了残酷的现实,虽然砸钱营销也未必能稳赚,但不营销基本就等于被判了 “死刑”。
商家为了突出重围,纷纷加大营销投入,却陷入了“营销湮没效应”的旋涡。随着营销成本水涨船高,门槛越来越高,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只有营销投入高的“明星产品”才能被照亮,享受观众的瞩目,而那些同样优秀却没钱打广告的“潜力股”,只能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营销投入高的产品就像磁石,把读者的目光牢牢吸引过去,让投入不足的产品仿佛消失了一般。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4年,销售前1%的图书贡献了44%的码洋,到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61.8%;前5%的图书码洋贡献率从2014年的70%跃升到2024年的83.6%。从2019 年开始,连续6年,前5%的图书品种创造了80%以上的销售码洋,“二八法则”彻底进化成了“零五八零法则”,95%的图书只能从不到20%的市场中分一杯羹,沦为陪跑产品。(见图表5)
图表5:图书销售前1%和5%码洋贡献率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
近年来大火的直播带货、短视频电商,更是给头部化趋势添了一把火。这些新媒体平台的陈列位比传统电商更稀缺,营销时效也更短,选品只能优中选优,只有极少数“天选之子”能登上这些舞台。虽然表面上看所有产品都有机会,但头部平台和达人的强大影响力,让直播这条赛道越来越窄,头部产品的优势被无限放大。
在“零五八零法则”的强势影响下,只有头部产品才能真正赚到钱。这种“头部效应”让打造图书界的“金字招牌”、培育头部产品,成为出版社的关键盈利模式,出版行业正式迈入“头部制胜”的新时代。
剧变五:“折扣战”吞噬价值,出版业迎来低毛利率时代
在流量为王的线上战场,图书销售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价格战”。疫情后崛起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凭借超强社交属性、高互动性和个性化推荐,迅速捕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心。这些新媒体电商平台以信息传播快、成本低、覆盖广、门槛低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破了传统电商的垄断格局,让线上图书发行变得更加分散多元。图书作为标准定价的文化商品,天然成为电商平台的引流利器。为了从传统电商手中抢夺流量,新媒体电商大打“低价牌”,平台之间的流量争夺战更是愈演愈烈。新平台尤其依赖低折扣促销吸引用户,不断拉低市场零售折扣。
开卷数据揭示了这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2024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平均折扣已降至5.9折。实体店凭借稳定的8.6折坚守阵地,垂直电商降至6.2折,平台电商下探至5.7折,而新媒体内容电商折扣更是低至4.6折。
回顾图书销售渠道变迁史,2012年后传统电商以低折扣击垮实体书店,如今新媒体电商又以更低成本、更低折扣压制传统电商。2022—2024年,新媒体电商图书零售码洋比重从16.42%飙升至30.38%,2024年增速达27.61%,成为唯一正增长的渠道,彻底改写了图书零售格局。(见图表6)
图表6:细分渠道码洋比重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图书零售市场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在这场渠道变革中,传统出版的定价体系遭遇重创。曾经的“三成成本定价法”——印装成本+版税约占定价三成,在实体书店时代基本按原价销售,出版社能实现6折回款,并达成50%的毛利率。但随着渠道变迁,行业毛利率从50%腰斩至33%,再直逼冰点。在2012年后传统电商时代,图书7折销售,出版社4.5折回款,毛利率33%;在2020年新媒体电商时代,图书5折销售,外加2折佣金,出版社回款仅3折,毛利率濒临归零!
站在移动数字传媒的浪潮之巅回望,传统图书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消费者阅读习惯从纸页翻卷转向屏幕滑动,购书场景从书店书架转移到直播间购物车,这些转变彻底重塑了行业的底层逻辑。许多95后出版人,一入行就撞上行业剧变:阅读习惯变迁倒逼产品形态创新,线上渠道霸权改写分销逻辑,内容电商崛起重塑营销生态,头部效应加剧虹吸流量,低价竞争压缩利润空间。曾经靠传统模式稳坐“舒适区”的出版机构,突然发现熟悉的盈利模式失效,生产运营模式也面临重构压力。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数字出版的技术红利、知识服务的增量市场、小众垂类的破圈可能。
答案或许藏在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洞察中,更藏在主动求变、勇于创新的实践探索里。唯有以内容为舟、以创新为桨,才能在这场变革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当传统出版的“舒适区”消失,正是当代出版人重新定义行业规则的最好时机。毕竟,在行业剧变的浪潮中,变的是我们传递价值的方式与逻辑,不变的是优质内容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