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
请永远铭记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
铭记无数与赵一曼一样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而战的先烈,
正长眠在我们脚下的黄土青山!
这是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为新生讲的“开学第一课”。她深情的话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秋季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记忆应代代相传,民族的脊梁需由青年挺起。
这样的精神教育不仅存在于大学课堂,也深入到了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新学期,同学们也会在语文课本中与更多抗战历史相遇。像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中,就收录了赵一曼关爱战士,与战士们能同甘共苦的革命故事《一个粗瓷大碗》。
作为“开学第一课”,我们也《跟着课本读抗战故事》,给同学们讲讲赵一曼就义前口述给儿子的遗书……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就要奔赴东北抗日第一线了,李坤泰抱着儿子宁儿(陈掖贤)拍了一张母子照。临行前,她将合影寄给了早年四川宜宾女子中学的同窗好友郑双璧,请她将照片转给二姐李坤杰。之后,把宁儿送给丈夫陈达邦的堂兄抚养。
来到沈阳后,李坤泰化名“李洁”。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老乡们亲切地叫她“瘦李”,战士们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抗联战士们误以为她是东北抗联总司令赵尚志的妹妹。于是,她将错就错,干脆给自己起了个新化名“赵一曼”。在哈东游击区,她和赵尚志被称为“哈东二赵”,被日伪当局视为最大的威胁。伪满洲国的报纸曾刊登《女共党赵一曼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的报道,可见其影响之大。
1935年11月,日军500余人把50多名抗联战士包围了。危急时刻,赵一曼以政委名义强令团长带队突围,自己则率一个班负责掩护。战斗中,赵一曼大腿被子弹贯穿,昏迷后不幸被俘。12月13日,因伤势严重,日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视治疗。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警察董宪勋、女护士韩勇义的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她不幸再次落入敌手。8月1日,日军将赵一曼押往珠河。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赵一曼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她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宁儿。于是,在被押往珠河的途中,赵一曼口述了一封绝笔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上映,石联星出演的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形象深入人心。观影的人群中,就有21岁的陈掖贤。他被赵一曼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但他不会想到:赵一曼就是他的母亲,因为打小儿他就不知道自己妈妈在哪里?
为做好审讯在押日本战犯的工作,1952年秋,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几位侦讯人员来到哈尔滨,在档案馆查阅日伪时期的档案,收集罪证。在几千份尘封的日伪档案中,一份编号为“特密第8853号”的伪滨江警务厅的报告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份档案就是记录赵一曼被害经过的报告,里面有赵一曼牺牲前留给孩子宁儿的遗书。
赵一曼牺牲20年后的一天,郑双璧终于将赵一曼母子的合影交给了李坤杰。李坤杰接过照片,眼泪夺眶而出:“啊,这就是幺妹!瞧她怀里抱着的孩子,多漂亮,眼睛那么大,那么美,那么有神!”经过多方打听,任弼时的爱人陈琮英证实:李坤泰就是赵一曼,照片上的母子就是李坤泰和她的儿子宁儿——陈掖贤。
陈掖贤看到照片、看到遗书后百感交集: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了!
赵一曼纪念馆:
1960年成立,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城区翠屏山麓,馆址系清代建筑——翠屏书院,馆藏与赵一曼相关的文物、资料828件,常年展出“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烈士事迹展”。
文章摘自《跟着课本读抗战故事 黄河在咆哮》,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好书推荐
《跟着课本读抗战故事》
刘岳 编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读本》
刘敬余 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绿色的火焰》
张庆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