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方方出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个人奋斗话题引起社会热议
时间:2013.08.20

著名作家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甫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新书迅速站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当当网新书热卖榜,同时入选新浪中国六月好书榜、《新京报》夏季好书榜等榜单。很多读者在看完这部讲述山村青年涂自强短促的人生作品后,不禁发问:这种路遥式的个人奋斗在今天还有意义吗?还有可能吗?8月19日下午,作家方方来到“南国书香节”的现场,进行了一场名为“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的主题讲座,一一解答了读者们的疑问。

from clipboard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方方关注现实,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风景”:从早年的处女作《大篷车上》到成名作《风景》,再到近年创作的改编成电影、社会反响巨大的《万箭穿心》,方方一直对底层报以深挚的感情,投下关注的目光,这份悲悯的情怀也同样延续到这部新作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充满真挚同情的质朴文笔描述了一位山村青年艰辛奋斗的短促人生:涂自强生长在湖北农村,是家乡唯一的大学生。依靠乡亲们凑钱和自己一路打工,才勉强交上第一年学费;此后又在学校食堂打工四年,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为了节省用度,四年都没有回家。即便如此,种种艰难都没有毁掉涂自强天生的乐观精神,在他的眼里,遇到的都是好人,自己能够从农村考上大学,已经是天大的幸运。然而正当他准备深造考研时候,父亲因为他们“在上面没有人”,祖坟遭到修路破坏,气急之下撒手人寰;母亲也因老屋遇暴雪倒塌被压伤了腿——将母亲接到武汉的涂自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承担了生活的全部重负,没有人脉、没有背景,为谋生疲于奔命,而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母亲又带来更深的忧愁。涂自强终于积劳成疾,得知生命到了肺癌晚期——他把母亲安顿在寺院养老,自己则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不为人知地默默消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通过主人公同学之口,问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果然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上个世纪80年代,青年潘晓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三十年之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在《十月》杂志首发并由十月文艺出版成书后,“涂自强之问”也同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尤其成为了正在为升学、求职、住房而拼力挣扎、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疑问,因为它触及到当今社会最为尖锐、最为急切的命题:对生活在中国乡村乃至中小城市,既不可能是富二代,也不可能是官二代的屌丝青年,路遥式的个人奋斗在今天还有意义吗?还有可能吗?当年,马云、潘石屹们读路遥的《人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样的故事今天还有可能复制吗?而在绝境之中始终保持对人生的乐观与信念,始终在奋斗挣扎的小说主人公涂自强,相信会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

方方感慨道:“时光倒退回三十年前,我相信自己,还有我的很多同学就是那个时代的涂自强。一个时代,如果不能给如涂自强这样的青年以希望,或者说让他左冲右突,还是找不到生路,那它的前景是令人担忧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小说悲剧的结尾,主人公的“消失”,让很多读者在读后觉得“有些悲观”。对此方方说,“我希望读者能理解涂自强这样的一些人,也希望一些雇主能帮助到涂自强这样的人,当然,也希望活着的涂自强们继续努力,因为比起涂自强,他们至少还活着,还有机会。”方方重申,给青年和国家指方向、示出路并不是作家的事。尽管方方说“我要做的是叙述,而不是告诉。”但她仍然想告诉千千万万的“涂自强”:尽管个人奋斗的道路艰难,但想要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是只能个人奋斗。

from clipboard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于2013年《十月》杂志第二期以头条位置首发。

2013年4月《小说选刊》头条位置转载,并刊登作者创作谈《这当然不只是个人悲伤》。


《这当然不只是个人悲伤》

好几年前,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个农村孩子一路打工,步行到武汉来上大学,交学费时拿出一堆零钞。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蚁族。说的是大学生毕业后,蜗居在城乡结合处的艰难生活。我也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比方,修电脑的小伙子,修马桶的年轻人,以及街上那些散发宣传广告的人,等等。他们的言谈举止,会让你觉得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神情大多也很平静和坦然,仿佛认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与他们接触多了,我偶尔会想,当年那个打工上大学的孩子,会是他们中的一员吗?

后来便经常看到关于这些蚁族们打拼的报道。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聊天时便会觉得自己运气比较好。至少在那个时代,我们这些没有官员后台、没有社会背景的普通人,靠自己的个人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而现在,普通百姓的孩子,想要获得成功,是多么不容易。涂自强真的很努力。他甚至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年轻人当中最努力的那一个。但是,谁都能看到,他作为一个穷人的孩子,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想要改变命运,想要在这大都市里从容地站住脚,他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得多的代价,这代价或许相当沉重。 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人为更迅速达到目的,采用了一些非正常手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并且这样的非正常手段不会被人鄙视反被人们羡慕。如此怪状的出现,正是因为通过正常渠道的奋斗和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对于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梦,遥远得让人没有耐心等到那一天。记得我三十年前写过一篇小说《风景》,其中有个人物叫七哥——一个穷人的孩子,他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去寻找一个有背景的老婆。他做到了。而现在,涂自强们,连这样的老婆都找不到。因为时代不同了,许多女性的价值观与以前也不一样。她们大多不再盯着男性的学历呀才能呀一类,而是只盯着他们的地位和财富。

涂自强以他的宽厚和善良,一直认为这一切的结果,是自己运气不好,他所有的不幸,也只是他的个人悲伤。但我们知道,这不只是他的个人悲伤,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方方)


小说警句:

“这样的一个人该有多么的孤单。他生活的这个世道,根本不知他的在与不在。或者说,他渺小到人们根本不可能去记得他。”

“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

“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