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先锋马原回归现实,陷入“《纠缠》”
最新长篇小说出版 新作聚焦遗产纠纷
时间:2013.08.20

2013年的中国原创长篇小说文坛非常活跃,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赫赫有名的“先锋文学五虎将”,新作纷纷问世:余华推出《第七天》,苏童写了《黄雀记》,而马原在沉寂二十年之后,去年高调出版了《牛鬼蛇神》,今年又随即推出最新长篇小说《纠缠》,彰显了归来王者持续劲健的创作实力。8月19日上午,作家马原来到“南国书香节”的现场,进行了一场名为“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学梦”的主题讲座,与读者一同分享他的新作和文学梦想。

from clipboard

新作关注财产纠纷

曾经因小说的写作形式而备受关注的作家马原,如今以24万字的篇幅,创作了一部关注现实的作品。《纠缠》讲述了中产阶层的一家三代人面对财产的不同态度、纠结与烦忧:姚清涧老先生留下遗嘱,将存款和房产变现捐赠母校檀溪小学。其女姚明和其子姚亮执行遗嘱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繁难——晚辈对捐赠的不解;经办机构官僚主义的刁难;“同父异母”哥哥真假难辨;檀溪小学校长力拒将捐赠房产变现等等;同时,儿子要求提前分割房产,姐姐的前夫也在觊觎家族财富……小说以平静内敛的笔墨,不仅讲述了一个耐读的故事,还在错综微妙的遗产纠葛中,于多个侧面,展现了人性的欲望、内省、苍凉与温暖。

《纠缠》围绕遗产纠纷展开故事,称财产概念给中国人带来无尽的麻烦。马原告诉记者,“选择以父亲去世、遗产分配作为故事背景是因为中国今天的麻烦很多来源于正在变化的这个时代。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年前,中国几乎是个没有财产的社会。今天很多麻烦、很多纠缠事实上都来源于这个变化,中国社会正在从没有财产概念的时代走进有财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个人财产的概念,这些财产概念给我身边的诸多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纠缠。”在写作时,他有意选择了一个中产社会偏富裕的家庭,因为这个阶层与财产的纠缠会更多。他认为“中国已经走进一个财产时代,财产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影响,它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from clipboard

马原与读者一同分享他的新作和文学梦想


小说来源于真实经历

马原曾经身患癌症大病一场,逃过死神魔爪,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加洞悉的思考,并选择重新开始小说创作:“我因为这场病变得更世故和实际,我想直面过生和死的人都会透彻一些,现在的我比从前更加成熟一些,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形而下’的社会。”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好朋友的真实经历,我觉得它有卡夫卡小说的感觉。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和《审判》,主人公都是陷进莫名其妙的纠缠中,不能自拔。这部小说本来打算叫《无穷》,一个人陷入纠缠其实就是陷入无穷;也想过叫《无穷纠缠》,但纠缠可以感知,无穷有点形而上,所以最后只留了纠缠。”同时,在这部作品中,马原希望“回归小说的传统,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小说的封面是马原自己绘画、设计的:纯黑的底色上只有一张戴着眼睛的人脸,而眼镜上正是“纠缠”两个字。“原来我觉得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但是现在我发现事实上卡夫卡的伟大就在于,在我们完全没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纠缠时,他已经发现了。”马原认为这也是今天人们的常态,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会发现自己遇到“纠缠”。

先锋纷纷回归现实

包括格非在内,作家余华、苏童及马原等先锋作家们都不约而同的在创作上都归于传统和平实,马原对此解释说:80年代的先锋作家当时都年轻,年轻的好处就是不畏惧麻烦,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和热情。之后的他们,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在增加,所以之后的改革重任不在他们肩上。“谁会期望一个中年和老年的小说家还时时做出先锋姿态呢?我下一部书里一定会有城管打小贩的故事,会有大桥垮塌的故事,会有北京雾霾的故事,会有权力部门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故事,会有形形色色当代中国的故事。马原表示,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个人的兴趣一直放在绝对的意义上,一直放在形而上的领域里,但是在《纠缠》的创作中,他走出了象牙塔,重新写现实,回归现实主义。

名家评论:

《纠缠》是把现实赋予了悬疑的色调。重新面对生活,发现生活的智慧,是作家的使命。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

今天中国文学新人争相亮相、互相覆盖,多数人已失去平实、简单的写作能力;马原这位虚构大师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写作,将人生感悟写出来,这是他在马原新作中最看重的部分。

——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马原曾经认为先锋文学读者太少,很羡慕大仲马可以有那么多读者。这次他综合了一些畅销书的叙述方式,我认为他的尝试还算成功。——《十月》杂志副主编 宁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