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一月新书速递丨新年新书到,书香迎春来
来源:相关编辑部门、融数中心 时间:2023.01.30

京版新书速递

《金墟》

熊育群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深圳出版社

关氏、司徒氏南宋时自中原迁徙,先后落籍赤坎。明代关氏参与了上川岛海上丝绸之路民间贸易。清代,两族在潭江边开埠,他们以一条塘底街为界,建起了赤坎墟。鸦片战争后,有人到美国西部淘金,又修建太平洋铁路。他们赚钱后回乡建起了一座欧陆风格的城镇。同一时期,华侨兴起碉楼建设热,如今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新时代,赤坎古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旗舰项目,被一家大公司买下,政府展开了征收。一石激起千重浪,开发牵出了两个家族和华侨复杂的利益与情感纠葛。

小说从赤坎古镇旅游开发切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一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宏大时空与地理中,以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全球视野下传奇的人生与生活,不可捉摸的命运;小说既有文化传统赓续、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的书写,又挖掘民族性和人性之光;两个家族的历史既是古镇的历史、华侨的历史,也是广东、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风云缩影,极具史诗性。

《久别重逢》

范雨素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久别重逢》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作者范雨素表示一生只打算出版一部的独特作品。小说中,根据自身经历,范雨素塑造了女主角范菊人,讲述了范菊人在故乡成长与在北京漂泊的艰辛故事。幼时受到楚地鬼神文化的深刻影响,范菊人对院中的一棵老桑树产生了幻想,并为此踏上了一生的寻根寻魂之旅。

小说中,范雨素从一个打工女性的角度出发,将人间冷暖写得淋漓尽致。她来自乡村,却没有了故乡,她没有学历,却视读书和写作如生命。她坚信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帝王将相的骨气,因而不在乎自己今生的卑微。她对于老桑树、家族血脉等事物的奇幻想象为小说增添了一抹别具匠心的神秘色彩:项羽虞姬的身影与乡村小民的身影叠加,浪漫的楚地传说与北京皮村的红尘烟火交错。这注定是一部无法被定义的作品。

《宿墨与量子男孩》

欧阳江河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宿墨与量子男孩》是诗人欧阳江河的最新诗集,收录了他自2018年到2022年之间的主要作品。这些诗作中,有气势恢宏的长诗、组诗,也有轻盈精巧的抒情短诗,博物与抒情、考据与沉思并举。诗人分别从历史深处和时代前沿,汲取了深厚的养分和崭新的经验,通过繁复、精深的修辞锤炼,又将它们转化为磅礴大气、流光溢彩的当代汉语。《宿墨与量子男孩》将欧阳江河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全貌展示了这位当代重要诗人的全新文学景观。

《志在四方一男儿》

[美] 王正方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志在四方一男儿》是著名导演王正方继《十年颠沛一顽童》《调笑如昔一少年》之后,长篇人生故事的第三部。作品从自己就读台湾大学开始写起:求学期间的趣事、荒唐事;毕业入伍两年的军营生活,记忆深刻的人、事、友情;申请赴美留学的艰辛挫折、年少离别的酸楚别情以及留学美国的困窘、打工经历、求职故事、人情冷暖等,都在作者笔下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作者善于将人生苦辛、时代动荡淡淡调侃而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台湾的日常生活和普通青年的命运,以个人悲欢折射动荡时代,简净叙事中深蕴情感力量。

《小平原 大城市》

侯仁之  著

唐晓峰  编

北京出版社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最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最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摩登与弄潮:近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

蔡洁  著

北京出版社

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经由特殊研究视角所呈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著作。全书从女性、儿童、军阀三个侧面,全景展现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时政。

走出闺阁的“娜拉”能否从“被凝视的他者”转向身体与灵魂的自觉?电影院、咖啡馆、跳舞场、游泳池带来了摩登生态的同时,又为社交伦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儿童的游戏、玩具、书本、展览会应定格于他们的天性,还是亟需嵌入国难来临的启蒙教育?为什么经济文化实力并不发达的广西军阀,却能够称雄北洋时期的西南边陲?

作者从《申报》《大公报》等诸多史料中挖掘尘封的细节和珍稀的照片,重现了中国近代军阀博弈、抗战动员、都市文化、性别革命等等所构成的多元而独特的历史经纬,它们合力塑造着风云莫测的近代中国,以及其间的生命觉醒与文化变迁。

《周公》

徐刚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本书把周公放在中国第一次从以神为中心的巫史时代进入以民为本的人文时代的转捩点上,把周公定位为中华人文初祖的伟大人物来书写。周公为什么是圣人?其伟大功绩包括哪些?他和我们俗知的圣人孔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周公》材料选择极为严谨,主要聚焦地下出土包括禽簋、爯土方鼎、小臣言逨簋、宜侯夨簋、鲁侯簋、令方彝等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保訓》《金縢》等战国楚简,以及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诗经》《周礼》《周易》等周公时代相近的史料,后世学者为了自己理论而制造的关于周公众说纷纭的材料一概不取。本书体量不大,抓大放小,纯拎干货,决不兑水敷演,吃透第一手材料去伪存真,清晰揭示了周公之于传统礼乐文明、人文精神,甚至周公之于“中国”的意义具体表述出来。《周公》这本书首要的功绩是把普通读者对于我们信史上的圣人传统的认知坚实地前提了几百年。

《建安二十六年:历史与文学书写的三国魏晋故事》

李庆西  著

文津出版社

本书从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建安二十六年”谈起,从历史记载与文学书写的双重角度,梳理了诸葛亮北伐、空城计、伏甲设馔等大众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魏晋故事,通过对比《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文学描写与《三国志》等史书中历史叙事的取舍与真伪,分析了小说与史书叙事存在的诸多歧异。书中关于某些制度、名物考证,以及对三国戏曲和民间传述性语词的探讨,是作者作为拓展研究视野的若干路径,其实亦是寻绎印证心灵的某种话语方式。

作者主要探讨三国建政的政治伦理和历史机缘,尤其从蜀汉的角度去解析那种历史活动的合法性叙事。书末附录一篇《三国志》阅读笔记,其中包括关于三国史的一些知识性概述和作者读史的心得体会。

“熊大叔陪少年读懂三国”

肖彧  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熊大叔陪少年读懂三国》以《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为主线,按照时间的顺序,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演绎成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简洁明了、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融知识性、故事性、可读性于一体。作者读解视角宽广,文史并重,书中采用了贴近当代青少年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设置了许多幽默风趣的内容版块和海量隐藏小古文,让孩子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由史同文,感受文字之美;同时,在对历史的讲述中有分析有评价,不断启发青少年学史、懂史。历史是旧的,但感觉是新的。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着重对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学的丰富史料进行了大量关联对比,引导小读者沿着古文和历史资料挖掘三国的真相,从中探寻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古代学者的创作手法、价值取向,及其反映在历史书写中的异同。